
日前,长安作家协会会员曾为民、胡云、李志仙、熊锋、杨信莲赴北京参加面向素人写作群体开设的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在系统培训中实现了创作视野与写作水平的显著提升牛宝宝,在深度交流中展现了长安文学的创作活力。
一起聆听这些素人写作者的创作故事,感受“长安文学现象”的蓬勃和鲜活。
2012年,云南红河姑娘李志仙踏上长安的土地,成为一名普通的打工者。十余年后,她以笔名“柳雁”跻身广东省作家协会,并成为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学员,完成了从打工者到作家的华丽蜕变。
初到长安,李志仙在流水线上忙碌,但并未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利用业余时间,她坚持写作学习,2016年起开始发表作品。十余年间,她的百余万字作品见于《章回小说》《传奇故事》《边疆文学》等近百家报刊及“学习强国”等平台。
从云南故乡的风土人情到长安的城市脉动,她的文字捕捉生活的细微之处,先后获得“走进我们的小康生活”“人文茅洲河”等60余项文学征文奖。2024年,她获评广东省“阅读成才女职工”并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成为其文学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今年7月,李志仙进入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学习,也让她得以暂别琐碎,沉浸式拥抱文学。
“与《人民文学》等名刊编辑交流,打破了我对顶级文学期刊的‘距离感’。”她表示牛宝宝,编辑们分享的选稿标准、对时代精神的捕捉、对作品细节的剖析都令人受益匪浅,让她明白好作品需兼具温度与深度,也更明晰以往创作的不足,文学感知力实现质的飞跃。
在长安的13年,李志仙见证了这座经济重镇的变迁,她的文学梦也在此启航。长安以移民为主体、工业为底色,乡愁与城市奋斗交织,工厂故事、异乡人情成为她笔下的鲜活素材。从流水线工人到省作协会员,长安不仅见证了她的蜕变,更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土壤和灵感源泉。
目前,李志仙正在整理一部散文作品集,当中收录了对东莞、长安变迁的记录与乡愁书写。在她看来,散文集的一头连着原生故乡的炊烟,一头系着第二故乡的灯火,而中间,是一个打工者用文字丈量生活的温暖足迹。
散文《印象茅洲河》(节选)
一条清凌凌的河流从羊台山的怀抱中挣脱出来后,一路蹦跳着,捋着绿色,摇着花香,披着朝云暮雨,掬着浓荫淡绿,向着伶仃洋交椅湾方向蜿蜒而去。当她流经长安的时候,便在长安撒下了遍地的鸟语花香、荫绿烟岚。因为远古时候的羊台山到处生长着随风摇曳的香茅草,人们便称这块地方为茅洲,这条河便也就叫做茅洲河。
长安,古称靖康。清澈蜿蜒的茅洲河是长安的母亲河。古色古香的黛瓦粉墙错落有致地沿茅洲河岸排开,翠竹、芭蕉、芒果、大榕树旁逸斜出,差互掩映。微风起处,对岸山坡上的栀子花香就趁机溜过来,给此岸的庭院渲染上缕缕芬芳,夕阳西下时,点点余辉便也给满树的芒果抹上片片金黄。长安,就漂浮洇浸在茅洲河边这幅幽幽绿色凝成的水墨画卷里。
我初识茅洲河,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未满六岁的我,被父亲送到远嫁长安的姑姑家,在姑姑家住了半年有余。姑姑家临茅洲河而居,我也便与茅洲河朝夕相伴。记忆中的茅洲河恬静而温柔,没有其它河流那种雨季里张扬的野性。河边一片安静,间有白鹭觅食的身影,或有蛐蛐、虫子或鸟儿之类的小东西唧唧啾啾。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和表哥、表姐或下河摸鱼、捉蟹;或在河边的草丛里捉蚂蚱、抓蛐蛐。玩得忘了回家,忘了吃饭。有时还会钻进河边的丛林里去掏鸟窝,运气好的时候,还能见到在丛林里悠然觅食的长着七彩尾羽的山鸡。
作者简介:李志仙,笔名柳雁,云南红河人。现有百余万字的作品散见于《章回小说》《传奇故事》《边疆文学》《大理文化》《乌江文学》《东莞日报》等报刊及平台,先后获多项文学征文奖。2024年被广东省总工会评为“阅读成才女职工”,同年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
资料来源丨长安融媒体中心
一审 | 张 璇
二审 | 刘 浩
三审 | 何 伟
*任何媒体及微信公号若要转载本文牛宝宝,应提前告知本号,获得授权后请清晰标注出处为微信号“东莞文联”,否则一律举报抄袭并追究法律责任。
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